何处寻“通州”
一、南北通州通南北
清代郝玉麟在《清稗类钞》中记有这么一条:
高宗(乾隆)南巡,驾次顺天之通州,曾出一联,以令侍臣属对。联曰“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凡十三字,以南北通州四字贯之。纪文达公昀(纪昀,字晓岚)对之曰“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南巡图
通州之名,通过此幅千古绝对而闻名全国。对联中提及的两个通州:一个是北通州,即今天的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的起点城市,清代属顺天府;一个是南通州,即今天的江苏省南通市,清代的通州直隶州,先后隶属于江苏布政使司、江宁布政使司。
二、最早的“通州”——西魏的通州
最早使用“通州”之名的,与这幅对联中的两个通州都没有关系,而是西魏时期设置的通州,即今天的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
南北朝时期的西魏政权是从北魏政权中分裂出来的地方性王朝。年,高欢(后为北齐神武帝)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曾孙元善见为帝,迁都于邺(今河北邯郸),建立东魏,北魏政权由此分裂。次年,宇文泰(西魏权臣,北周建立者宇文觉之父)杀死北魏孝武帝元修,拥立元宝炬登基为帝,定都长安(今西安),建立西魏。年,西魏被北周取代,经历两代三帝,历时22年。
西魏的通州,原名万州,南北朝时梁大同二年()建置。年,在萧绎称帝(梁元帝)的同时,其弟萧纪亦在蜀称帝。当萧绎求救于西魏时,宇文泰说:“取蜀制梁,在兹一举。”于是率领兵马从散关袭蜀,蜀地被西魏吞并。这一年,西魏改万州为通州。
此后经历北周、隋、唐等朝代,名称偶有变化,但总体保持通州之名。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此“通州”改名为“达州”,沿用至今。
三、北通州:顺天府之“通州”
历史上的北通州古属渔阳郡。唐代以后属幽州之地。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三年(),升通州,领潞、三河二县,治所在潞县,属大都路。明清时期,属顺天府。民国元年()废州改县,通州改名为通县。
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
年底,通县解放,在通县城关设通州市,与通县同属于通县专区管辖。年,通县、通州市划归北京市,二者合并,改为通州区。年又改名为通县。直到年才撤销通县,成为北京市通州区。
四、南通州:通州直隶州的演变
位于长江下游入海口的“通州”,始建置于后周显德五年()。《五代史·职方考》中载:“周世宗克淮南,升为静海军,后置通州,分其地置静海、海门二县为属,治静海。”北宋天圣元年()改为崇州,又称崇川,不久后又改为通州,隶属于淮南东路,领静海、海门二县,州治所在静海境内。元代曾一度升为通州路,后又复为州,属扬州路,领县不变。
从后周至元,尽管境内的沙洲不断聚积成陆,但总体而言,通州基本保持着上隶于扬州,下辖静海、海门二县的行政格局。明代的通州隶属于扬州府,洪武初年静海县省入,通州领海门、崇明二县。洪武八年()崇明改属苏州府,此后一段时间内,通州仅领海门一县。
清康熙年间(—),海门县因土地锐减,降格为乡,并入通州。雍正二年(),通州升为直隶州,隶属于江苏布政使司(乾隆年间改隶江宁布政使司),划扬州府之泰兴、泰州之如皋归通州管辖,通州便领泰兴、如皋二县,一直沿至清末。
清代南通州全图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州留县,通州直隶州改为南通县。民国期间,政权更迭频繁,行政建制亦变动频繁,但总体保留着“南通县”这一地名。年2月,南通县全境解放,原县城及周边区域设置南通市,实行市、县分治,中共南通县委、县政府迁往金沙镇,“南通县”成了今南通市通州区的前身,与民国时期的“南通县”是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两个行政区划概念。年2月,撤销南通县,建立通州市。年7月,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直至现在。今天的通州区下辖金沙、金新、兴东、先锋四个街道和五接、平潮、刘桥、石港、兴仁、西亭、十总、东社、二甲、川姜十个镇。
由此可见,随着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历史上南“通州”所辖的土地不断被调整,也就造成了“通州”这一行政区划概念的不断变化,既涉及“通州直隶州”“民国南通县”等行政区划,又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南通县”“通州市”“通州区”等行政区划。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历代行政区划的调整,正反映着千年的沧桑巨变。如今的南通市通州区,沙洲已成良田,滩涂已成热土。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通车,南通新机场的选址,通州已成通达之州;新能源、新材料、新项目,与传统家纺、建筑等行业相互融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州已成产业之州;南山湖、运盐河、进鲜港……,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通州已成如画之州。
南通市通州区南山湖美景
在“两争一前列”排头兵的动员令下,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南通市通州区已经奏响了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的集结号,在江海大地上书写着崭新而壮丽的华章。
注:图片来自网络。
江隐公君之封赏,吾行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