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副中心规划设计导则规划管理版发

北京白癜风医院电话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导读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年—年)》(以下简称《城市副中心控规》)的批复精神,不断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下,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会同通州区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导则(规划管理版)》,将于年12月12日启动试行工作,时间为1年。

1

打破传统思路,平方公里统一管控

《规划管理版导则》以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和各专项规划为前提,以实现“副中心质量”为目标,是城市副中心“街区控规+深化方案+设计导则”规划编制和管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发布的《规划管理版导则》将副中心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管控。通过建筑空间、滨水空间、街道空间、绿色空间和地下空间5个分篇,建立起涵盖地上和地下、城市规划和建设实施的全方位空间管控体系。这有助于解决以往设计、建设和管理中建筑、道路、绿化、河道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

在5个分篇基础上,《规划管理版导则》还增加了特定地区篇导则内容,聚焦老城区、行政办公区等特定地区发展需求和空间特色,进一步强化关键性要素的设计和管控要求。

《规划管理版导则》管控引导体系示意

2

精细化管控,5大分篇指导规划建设

《规划管理版导则》5个分篇内容,坚持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要求,聚焦副中心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塑造副中心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同时,重点从人的使用需求出发,强化了各类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和管控、各类功能设施的混合设置,从而大幅提升公共空间的活力。

其中,建筑空间篇导则深化落实了格局肌理、高度轮廓、建筑风貌的相关要求,重点围绕建筑色彩、屋顶立面、绿色设计、建筑附属设施等要素提出设计管控要求,保证整体城市空间环境的的协调统一。例如,注重建筑高度协调,提出了地块之间高度变化相协调、采用跌落式建筑形式实现高层和低层的平缓过渡等管控引导要求,重点管控一带一轴两侧天际线;塑造协调有序的城市色彩,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对建筑主题色彩进行控制,并营造不同功能建筑的环境氛围;鼓励建筑围合式布局,营造尺度宜人的开放式街区和连续的街道界面。

建筑空间篇街区布局示意

滨水空间篇导则依托副中心多河富水的生态本底,在保障城市防洪防涝安全的基础上,从赏景、亲水、活力三方面提出控制引导要求,提升生活游憩、商务休闲、旅游观赏、自然郊野、历史文化五类滨水空间的公共活力。例如,鼓励滨水慢行活动,建设连续贯通的步行道、跑步道、自行车道;加强河道两岸慢行系统联系,适当增设慢行桥梁,满足人行过河需求;合理设置通向滨水空间的慢行通道,与滨水步行道、跑步道、自行车道等形成通达便捷的滨水慢行系统,方便人们观赏水、亲近水、享受水。

滨水空间节点及岸线示意

街道空间篇导则深化落实了小街区、密路网、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区、魅力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宜人的城市街道。导则明确提出提倡步行、自行车优先,保障安全舒适的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同时为方便行人过街,应缩短过街距离,增加街角公共空间,缩小道路交叉口机动车转弯半径。

街道空间效果示意

绿色空间篇导则按照蓝绿交织、森林城市的要求,着力解决绿色空间总量不足、不成体系、品质不高、利用低效等问题,构建城市级、社区级两级十类的绿色空间网络。按照导则,应充分利用城市建设边角地及小型开放空间建设小微绿地,逐步实现米服务半径全覆盖,让人们可以便捷的到达公共绿色空间,提升绿色空间的可达性。

地下空间篇导则深化落实了地上地下一体化管控设计的要求,实现地下空间安全、紧凑、生态、宜居的规划建设目标。例如,建立高效集约的地下空间功能系统;促进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多元化发展,引入业态复合的地下商业设施、共享创新的文化设施等功能设施;提升地下空间的品质和活力,鼓励采用下沉广场、中庭花园、轨道站阳光厅等手法,使地下空间像地面空间一样舒适宜人。

3

聚焦老城更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whqunliang.com/tlyhxbxpxys/57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