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查显示,全球约有30亿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症,并且我国人的患病率要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成长发育快的青少年以及需要大量营养时期的孕期,贫血很容易产生,那么,贫血到底是什么呢?
贫血其实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病症,它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的含量过于低下,特别是血红蛋白的含量。正常人机体的血红蛋白含量中男性为12-16克/毫升,女性为11-15克/毫升,如果体内血红蛋白明显低于上述指标,一般被认为是贫血。一般患有贫血的人机体的红细胞数量的降低与血红蛋白含量的减少一般是成比例形式的。
一般造成贫血有以下几种因素影响:
1.造血的原料出现缺乏
这类贫血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B6缺乏造成的铁幼粒细胞贫血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贫血症状。另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也会导致贫血的产生。
2.红细胞丢失过多
这类贫血症状一般见于失血导致,急性失血后贫血常见于重度外伤失血、产期失血、消化道大出血以及血液系统类疾病所引起的大出血;慢性失血后贫血则常见于慢性病导致的失血,例如长期反复的上消化道出血、痔疮导致的出血、寄生虫感染、月经失调导致的失血过多等所引起的出血。
3.红细胞被破坏
这类贫血可以再分为两类,一类为红细胞内在的缺陷,常见于遗传性血液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还包括酶的异常,即红细胞酶缺陷;另一类则为外部因素,有免疫性的和机械性的破坏之分,免疫性破坏主要是自身免疫系统异常使其发生溶血,机械性损伤则常见于创伤性的损害导致的溶血性贫血。另外,化学、物理等因素也会破坏红细胞的平衡导致贫血发生。
即使贫血十分平常,似乎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疾病,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长时间的贫血对人机体的危害是十分大的,特别是对于女性而言。前期的贫血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神经萎靡,即疲劳,这种症状是由于大脑缺血缺氧导致的,当我们长时间处于贫血状态时,会对心脏造成功能性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生命安全。
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贫血,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餐后适量吃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