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看懂血常规化验单,墙裂建议收藏

儿童的血常规化验单非常重要,医生凭借这些标准给小儿,尤其是婴幼儿疾病的诊断,那么如何看血常规化验单呢?

附一个血常规单子供大家分析!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人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缩写为“Hb/HGB”,俗称“血色素”。

1.没有贫血

血红蛋白正常值:

出生10天以内≥g/L

10天~3个月≥g/L

3个月-6岁≥g/L

6岁~14岁≥g/L

如果血红蛋白正常,提示宝宝没有贫血。

2.铁储备不足

血红蛋白正常,但存在以下情况,提示铁储备不足。

a.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建议:让宝宝适当进食含铁丰富食物。六个月婴儿开始添加辅食时,首选富含铁的婴儿营养米粉;已经添加到荤类食物阶段的宝宝,进食动物肝脏、血制品(如猪、鸡、鸭等都可以)1~2次/周。食物营养丰富,自然能满足铁的供给。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值偏低,并且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该病属于缺铁性贫血。

治疗:需口服补铁剂,并且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

4.巨幼细胞性贫血

血红蛋白值偏低,同时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该病主要因宝宝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

治疗:去除病因,多摄入肉类及新鲜蔬菜,以增加维生素B12和叶酸摄入量。必要时,遵医嘱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C反应蛋白(CRP)

判断感染严重程度的常用指标

医院,医生常建议化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缩写为“CRP”。

医院,医生常常开单检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正常参考范围:≤8mg/L,可在各种急性炎症发作或或外伤后数小时迅速升高,而病变好转又迅速降至正常,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往往呈正相关,所以被认为是急性炎症时反应最主要、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

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引起CRP轻度升高,但是对于CRP远远高于正常值的,则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当然,感染的严重程度,具体判断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指标。

虽然白细胞也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细胞出现的时间更早。

临床意义

通常,宝宝发热24小时以上,查血常规+CRP,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较为有意义。

对于有些病情比较急重的宝宝,也可能刚发病就查血常规+CRP。

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CRP轻度高于正常值。但CRP高于正常值的程度越高,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CRP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感染的严重程度,具体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指标。

要不要用抗生素

严重细菌感染,是否要使用抗生素?要根据孩子的病史、临床症状,结合化验结果来决定。

有的孩子抵抗力强,不一定表现疾病症状,且精神反应等一般状态良好,可以暂时先观察。

但如果孩子病情变化快,家长觉得不对劲,则须及时复查。

通常,只有严重的细菌感染,才考虑用抗生素。

血小板

血小板,缩写为“PLT”,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在机体正常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小板的数值越高,说明孩子感染的次数越多。

1.血小板计数正常值

单位体积血液中,含有的血小板数目,称为血小板计数。正常值为(-)×10^9/L。

2.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若没有它,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引起生命危险。

如果宝宝血小板减少,提示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家长应重视,在平时护理中,观察宝宝皮肤上,会不会出现用手压一下不褪色的皮疹,若出现应及时就诊。

3.血小板增多

宝宝在感冒、生病时,有可能引起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值范围。

对于轻度的血小板增多,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待疾病好转后,血小板会自行降至正常值。

但如果血小板计数>×10^9/L,异常增多,则提示血液容易凝固,有形成血栓的风险,应及时就诊,寻求对症治疗。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缩写为“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性疾病和外来物质。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

1.白细胞计数正常值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2岁(11.0~12.0)×10^9/L

儿童(5.0~12.0)×10^9/L

成人(4.0~10.0)×10^9/L

2.白细胞计数增多

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大手术后、中毒和白血病等。

2.白细胞计数减少

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上文已提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指的是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缩写为“DC”。具体到每一类,都有相应的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缩写为“E”

a.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以及少数恶性病。

b.减少:常见于某些感染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以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2.嗜碱性粒细胞,缩写为“B”

a.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后以及铅、锌中毒等。

b.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酸细胞(EOS)绝对值和嗜碱性细胞(BASO)绝对值,它们是判断孩子是否过敏的指标之一。

3.淋巴细胞,缩写为“L”

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淋巴细胞百分率。如果这两个值高出正常值,就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a.增多:多见于某些细菌或病毒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

b.减少:多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以及尿毒症等。

4.单核细胞,缩写为“M”

单核细胞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对病毒和细菌都有作用,不管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还是支原体感染,吞噬细胞就会第一个出现。单核细胞越高,说明孩子这次发热的程度越严重,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它的正常值不超过10,如果孩子的单核细胞百分率超过18,他一定会高烧3天以上才能好转,不管用什么药。

a.增多: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

b.减少:无临床意义。

细菌感染or病毒感染

一般情况下,通过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N%)简单判断:WBC和N%的值明显增多,判断可能存在细菌感染;WBC正常或低于正常值,判断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要不要用抗生素?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史、临床症状,再结合化验来决定。家长千万不要自己给孩子选用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缩写为“Rtc”。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有重要观察意义。

1.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

成人0.5%~1.5%

绝对值(24~84)×10^9/L

新生儿2.0%~6.0%

绝对值(~)×10^9/L

2.网织红细胞增多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疾病,以及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治疗有效时。

3.网织红细胞减少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范可尼贫血等骨髓衰竭性疾病,或肿瘤浸润、放/化疗等继发因素。

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

数值越高,说明疾病还在发展,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中性粒细胞主要是针对细菌的,当孩子的身体受到细菌感染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就会增加,来杀死细菌。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应地就要升高,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

如果它低于正常值,说明有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越低,说明病毒感染的程度越严重。如果高于正常值,说明是细菌感染。有些孩子,他们体内的白细胞总数不太高,但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很高,这预示着孩子的发热会越来越厉害。

1.嗜中性粒细胞正常值(百分比)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由幼稚型向成熟型过渡,正常值的判断为:两型各自的百分比在一定范围内。

a.幼稚中性杆状粒细胞:0.01%-0.05%

b.成熟中性杆状粒细胞(中性粒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0.50%-0.70%

2.核左移

临床上,幼稚型中性粒细胞,超过中性粒细胞总数的5%,称为核左移,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者体内有炎症病灶的人。

3.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称为核右移。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

小总结一下

?白细胞总数高,中性粒细胞高,C反应蛋白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性大

?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高,C反应蛋白正常:提示病毒感染可能性大

?淋巴细胞数量增多,而且单核细胞数量也增多:提示病毒感染可能性大

?嗜酸性粒细胞过多:可能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病等

?嗜碱性粒细胞过多:可能患有结肠炎、变态反应性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血红蛋白减少:提示贫血

?血小板减少:提示可能血小板减少症

采血前注意事项

给宝宝采血,爸妈免不了心疼。但能顺利、有效地采得血样,也不枉大哭一次。采血前,有哪些该注意的呢。

1.避免激烈运动

采血前,应让孩子处于静止状态,避免激烈运动,如跑、跳、大哭大叫等。若难以避免,应平复休息15-20分钟后采血。

可宝宝就是哭得撕心裂肺,那就赶紧转移注意力。2岁以下,食物安抚是最有效的,糖果、小零食拿来应急,更小的宝宝尝试奶水;2岁以上,不妨换个环境,或给宝宝平日喜欢的玩具。等安静后再来采血。

2.注意保暖

冬天天气比较寒冷,要注意保暖,保证末梢血液循环,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比较通畅,利于采血。

3.发热24小时后化验

通常急性发热多由感染所致,而白细胞增高在发热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是人体对细菌侵犯的一种反应。

看到孩子发热,医院,这时的化验结果难以作为临床诊断标准。正确的做法是:在发热24小时后,进行化验,所得数值才有参考价值。

4.抗生素

化验前,千万不要服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影响化验结果,误导诊断。

5.观察

通过观察孩子的一般状况和精神状况,以此来判断疾病严重程度,较为可靠。

比较危险的精神状况有哪些呢?不爱活动、喜卧位、睡眠增多、表情痛苦、眼神不灵活、不爱吃东西、对刺激反应差,这些表现提示病情较重,建议去急诊就诊,需医生密切观察。

一定要记得哦,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各项检查数值变化是很快的,所以血常规检查只是辅助,即便是多年工作经验的儿科医生在解读化验单时,都必须结合临床分析才有意义。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北京白癜风网上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hqunliang.com/tlyhxbxpxwh/14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