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强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患儿,男,3个月16天。
年10月16日无明显诱因下,右侧大腿外侧出现皮肤瘀斑,大小约1cm*4cm,伴解血丝便,量不多,未予处理。
10月18日发现右侧睾丸有一肿物,质中,无触痛,右下肢小腿新出现一瘀斑2cm*6cm,遂到我院门诊就诊。查血常规PLT11*10^9/L↓,报危急值,置抢救室予监测生命征,大剂量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等。
入院诊断:1.血小板减少查因(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血液系统疾病?)2.左侧室管膜下出血。
既往检查:新生儿期头颅B超提示:左侧室管膜下出血,范围为1.9*1.2cm,-10-11超声检查报告:左侧室管膜下出血(范围为0.77*0.27cm)。
入院后查:
查体:体温37.3℃,脉搏次/分,呼吸30次/分,体重6.8kg。凝血报告:PT14.2秒↑,INR1.21↑,APTT46.2秒↑,Fib0.54g/l↓,TT24.7秒↑,DD.9μg/mLFEU↑。[危]血常规报告:白细胞14.1*10^9/L↑,红细胞3.3*10^12/L↓,血红蛋白89g/l↓,血小板7*10^9/L↓,淋巴细胞百分率64.6%↑,中性粒细胞百分率24.5%↓。
生化报告:总胆红素41.10μmol/l↑,直接胆红素10.10μmol/l↑,甘油三酯2.88mmol/l↑,免疫球蛋白G4.75g/l↓,免疫球蛋白A0.07g/l↓,免疫球蛋白M0.38g/l↓,补体C31.12g/l,补体C40.45g/l↑,抗链球菌溶血素O9.00IU/mL,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大致正常。化学发光报告:降钙素原0.15ng/ml↑,甲胎蛋白95.87ng/ml↑。细胞检验报告:中性分叶核粒细胞26个,嗜酸性粒细胞2个,成熟淋巴细胞65个,成熟单核细胞7个,分类白细胞总数个。
经予静脉用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输冷沉淀处理后,21日复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仍低,凝血常规纤维蛋白原仍较低,D-二聚体、FDP较高。第一“打”——骨髓检查
为明确诊断,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于年10月21日行骨髓穿刺术。骨髓报告如下:
形态特征:
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倒置。
3.粒系增生活跃,早幼及以下阶段细胞均见,部分细胞浆上颗粒增多增粗,可见中毒颗粒。
4.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各阶段细胞均见,以中、晚幼细胞为主,部分细胞体积偏小、浆少、边缘不整齐、蓝染、核浓染,偶见双核、花瓣核及核分裂象幼红细胞。偶见H-J小体。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主,部分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明显,可见靶形、椭圆形、嗜多色性红细胞。
5.淋巴细胞占32.5%,其中幼淋占0.5%,其余为成熟型。
6.全片巨核细胞个,分类个见左表,偶见幼稚巨核细胞或小巨核细胞产板,产板巨核细胞产板量少,偶见血小板呈小群或散在分布。偶见巨大及畸形血小板。
7.铁染色:外铁:阴性,参考值:(+~++);内铁:2%,参考值:(30%~90%)。
意见:
形态学: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明显活跃,贫血考虑缺铁性贫血,巨核产板功能减低,不除外ITP可能,请结合治疗史。临床考虑ITP,修正诊断: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左侧室管膜下出血。3、低纤维蛋白原血症。4、中度贫血。5、右侧睾丸鞘膜积液。
经过大量血浆和血小板输入,3天后复检凝血功能,FIB仍为0.67g/L。血小板恢复正常,凝血指标依然异常,是否合并有其他问题呢?联系外院加做凝血因子检测。外院医师建议:由于输入大量血浆,PT、APTT已经接近正常,因为有输血,,检测因子意义不大,建议要查过几天再查,另外婴幼儿,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是否考虑卡梅综合征?有没有血管肿瘤?
第二“打”——超声检查
为了检查是否有血管肿瘤,是否符合卡梅综合征,.10.25进行影像学检查,头部超声检查报告:左侧室管膜下液性暗区,请结合临床。腹部超声检查报告:1、腹部可见数个淋巴结。2、目前腹腔未见明显积液扩张及壁厚肠管,随诊。超声检查不支持卡梅综合征。.10.25和26日各输入B型Rh阳性冷沉淀2U。.10.29患儿病情平稳,复查血常规,血小板*10^9/L,纤维蛋白原2.20g/L,遂出院。
第三“打”——血管造影.11.5患儿病情加重,臀部可见大片青色斑疹,转外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9.9*10^9/L,红细胞4.52*10^12/L,血小板86.3*10^9/L。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0.94g/L,D-二聚体定量7.0μg/mlDDU,余未见明显异常。
胸腹部平扫+增强+血管成像:Th11-L4椎体右侧见团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截面大小约1.6cm×3.5cm×5.4cm,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病灶内部分呈结节性强化与血管一致,病变包绕右侧肾动脉。右侧肾上腺显示不清。
诊断意见:1.Th11-L4椎体右侧血管性病变,2.胸部、腹部大血管CTA检查未见异常:3.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未见异常。
出院诊断:1.卡梅综合征2.右侧睾丸鞘膜积液。讨论
ITP诊断标准: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数减少。2.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4.以下五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1)泼尼松治疗效。(2)切脾治疗有效。(3)PAIgG增多。(4)PAC3增多。(5)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确诊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自身免疫情疾病、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恶性血液病、感染等所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以及假性血小板减少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等。ITP是小儿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疾病,在儿童最常见的是急性ITP,诊断应加强排他性诊断,以免扩大诊断范围,造成误诊。卡梅综合征和卡梅现象年,Kasabach和Merritt首次报告:1周龄男婴表现为左大腿肿物伴“广泛紫癜”,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紊乱,组织活检病理诊为毛细血管性血管瘤(capillaryhemangioma)。此后,婴儿的巨大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即称卡梅综合征(Kasabach-Merrittsyndrome,KMS)。但早在年Sarkar等就提议将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凝血紊乱统称为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phenomenon,KMP),以替代KMS。目前认为引起儿童KMP的主要是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KHE)和簇状血管瘤(TA)。
病理证实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或丛状血管瘤(TA),实验室检查提示有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则可诊断KMP。如果患儿病重,或有严重出血倾向,或肿瘤位于特殊部位而无法进行手术取得病理标本的,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证实有巨大血管瘤存在,且伴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也可临床诊断为KMP。
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并了解KHE/TA病灶大小及受累部位的重要手段。其中,超声检查最为简便易行。但是,除浅表病灶外,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肿瘤周围浸润程度,且不易发现多发病灶。CT检查也较为快捷,对肿瘤的大小及浸润程度评估均较B超好,但缺乏特异性,无法鉴别血管瘤类型。相比之下,MRI对血管肿瘤诊断更有价值。因瘤灶内出血,T1加权多呈现高低不等信号,T2加权瘤体多呈高信号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并有典型的触礁表现(即真皮及皮下组织增厚,病灶向附近肌层浸润,周围水肿样图像,并可见扩张的淋巴管)。但MRI检查因耗时较长,部分危重病例难以实施。因此,婴幼儿卡梅容易误诊、漏诊。
本病例为3个月婴幼儿,先后在大腿外侧发现皮肤瘀斑,大小约1cm*4cm,右侧睾丸发现有一肿物,质中,无触痛,右下肢小腿新出现一瘀斑2*6cm,臀部可见大片青色斑疹。右侧大腿外侧、踝关节内外可见三处瘀斑,实验室检查:PLT减少,FIB减少,DD,FDP增高,凝血功能异常。影像学检验:Th11-L4椎体右侧血管性病变。可临床诊断为KMP。
因此,在临床上,血管肿瘤伴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应考虑卡梅综合征,婴儿多见。血管肿瘤可通过超声、CT或MRI证实。
参考文献
[1]苏刚.卡梅综合征和卡梅现象[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1-5.
[2]任松林,齐鸿燕.卡梅现象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38(1):75-78.
[3]赵亚梅,高怡瑾.卡梅现象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45(3):-.
审稿:唐宁-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编辑:Jesse
浙江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立足于体外诊断(IVD)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离心式微流控凝血检测的首创者,拥有国际领先的离心微流控平台技术,聚焦于危急症、慢病管理检测领域,重点研发用于血栓与止血功能检测的新型POCT诊断系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