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轮船直达白洋淀从白洋淀到海河雄安新

  张国清表示,为服务雄安新区,天津正拟打造连接雄安新区与天津港的专用货运通道,把天津港建设成为雄安新区的“海上门户”。

张国清说。“我们正在推动形成连接天津和雄安新区的专用货运通道,因为天津港是雄安新区的最便捷的一个出海口,我们要把为天津市服务的天津港变成为京津冀地区、为华北地区,特别是为我们雄安新区服务的一个对外平台。”

从白洋淀到海河:雄安新区与天津渊远流长ABEAUTIFULSPRING

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据说,世界上90%的城市依托着江河湖海,旁水而居是城市兴起的条件之一。雄安新区虽是初设,然而其所在地历史上的河流网络,水运航道之分布,却勾连出一幅北京、天津、保定(包括雄安新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相连、文化一脉的密切相关的历史画卷。

今天,毋庸讳言,让京津冀紧密相连的水系,由于自然的变迁和人类的活动变得干涸或残缺不全,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是京津冀协同战略推进面对的巨大挑战和必须回应的问题。雄安新区的规划也把白洋淀的水环境治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白洋淀?西淀

雄安新区,三县围一水,这一水就是白洋淀。说起白洋淀,它跟天津的海河,还有剪不断的关联。“九河下梢”这个称呼对天津人并不陌生,其实它不仅可以用来称呼天津,也适用于天津西边的白洋淀。

白洋淀旧称西淀,是太行山东麓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洼地上汇水而形成的,水域构造独特,由多条河将各个淀泊连在一起,河淀相连,沟壕交织错落。明代《弘治保定郡志》记载:“白洋淀,在郡治东九十里,新安县南十五里,以水势汪洋”,形成了白洋淀现在的名字。

白洋淀现有个淀泊,面积平方公里,被称为华北明珠,著名的“小兵张嘎”、雁翎队抗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白洋淀85%的水域在保定市安新县境内。淀区有纯水村39个,淀边村个。淀的意思是浅湖,地理上,水深超过10米称为湖,3米以下称为沼泽,白洋淀水深大约6、7米,因此称为淀。

(白洋淀上的雁翎队)

白洋淀具有接纳上游洪水沥水,减少周边洪涝灾害的作用。白洋淀地势与整个河北省的地势一样,都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历史上,白洋淀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白沟引河、萍河、瀑河、唐河、漕河、府河、孝义河、潴龙河等9条河流,史称“九河入淀”;白洋淀的水,从淀区东面经大清河、赵王新河汇入海河。

除了缓洪滞沥的基本功能,历史上的白洋淀还有军事防御的作用。据说燕国的五百里长城、宋代九百里“屯田防线”就设在白洋淀北岸。

宋辽对峙,两国以白沟沿线(相当于今大清河及海河一线)为宋辽国界,因此有“界河”之称。今天的天津海河当时也称界河,只是天津这个名称还没有出现。为抵御辽兵的进犯,宋朝构筑塘泊防线。随着宋在界河沿途设塞屯兵,围堤屯田工程不断扩大,又沿今保定至安新、雄县、霸县,直到青县附近沿线开辟许多塘泺,利用这里地势低洼的特点,把一些河流与淀泊连接起来,引水灌溉,构成一条“绵亘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深不可舟行,浅不可徒涉”的塘泊防线,一条“水长城”。《安新县志》记载,今白洋淀西部的四门堤,北部的新安北堤,皆筑于宋代。

明永乐年间,南方大批移民迁居此地。当时的白洋淀历经了人工治理,水与水之间,河道与沟壕相通,淀泊与河道相连,水深处可以行船,浅处可以种稻,水淀中间积土筑台就是屯兵驻防与村民居住地。

清代加速了白洋淀堤防的治理,并且随着水运商贸的发展,白洋淀的端村、新安成为远近闻名的码头。《安新县志》记载,端村于明初年间形成,从湖北地区迁来的一支屯兵在白洋淀边屯田筑城,生息繁衍,形成了最早期的村落。由于白洋淀扼守大清河水路要道,随着大清河及其沿线水陆交通逐渐繁忙,白洋淀的端村成为大清河漕运的一个落脚点。不少端村人因从事漕运,离开家乡,到保定、天津闯荡,并落户津保。而著名的西河大鼓也是沿着大清河流传到天津、北京,成为京津冀重要的一门曲艺艺术。西河大鼓创始人马三峰就是安新县端村人,他最早将西河大鼓带到天津和北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游修建水库等,白洋淀来水急剧减少。80年代白洋淀曾经干涸见底,村民一度在淀里种庄稼。现在白洋淀基本靠生态补水。这也成为雄安新区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保定:曾经繁盛的水运码头

清代到上世纪前期,从白洋淀向西,经府河,可行船至保定,向东沿大清河可达天津。

古时保定境内河流纵横,水利条件优越。金末文学家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保定城内,水占十四,渊绵舒徐,青柳弥望,为柳塘,西溪,南湖,北谭,锦云口,舟行其中,投网可得鱼,有鱼儿洲渚之想。”

(保定府河图)

保定的水路交通网主要依靠府河,府河又称清苑河、一亩泉河,明朝置保定府后,保定府城至白洋淀水域河段,始称府河。它由发源于满城县的一亩泉和鸡距泉合流而成,过保定城南,注入白洋淀。

明代保定曾经是南北盐粮运输的水上交通要道。清代乾隆时,打通了从保定到天津的航道,“舟楫遄行、商贾云集”余年不衰。当时保定是河北棉花的集疏运码头,府河、大清河水量充足,适宜载重50顿至吨的船只航行。棉花在保定南关码头装船,走府河,经白洋淀,再通过大清河运往天津。当时从保定到天津的航程为公里,需要4到6天时间,与铁路运输时间相同,却能节省大量运费。有人调查,保定的棉花由铁路运到天津的约占十分之三,由水路运到天津的则占十分之七。

天津运往保定、安新的日用杂货,大部分也靠水运,水运贸易带动了沿岸居民生活,促进了经济繁荣。

大清河、白洋淀、府河构筑起津保之间重要的航运通道,清康熙八年保定成为直隶省会后,保定至天津及南北运河间的航运量增多。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津保之间航运贸易量与日俱增。据统计,6年进出天津的民船只,来自大清河的船只为只,占当年水路进出天津总量的35.6%。保定府河码头成为连接津保及南北贸易的水陆要冲。

(民国初年的保定运河码头)

(20世纪50年代航行在府河上运芦苇的船只)

20世纪30年代在保定府河码头有汽轮通往天津。保定地区及察南、雁北地区的土特产,由府河码头运往天津,高阳、清苑、蠡县的土布,由此运往西北、东北及河南、江苏、蒙古等地区。津、沪、青岛及国外生产的工业品从津运至保定,再销往河北各地。

近代,铁路运输兴起,逐渐取代水运,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京汉铁路)

6年4月,连接北京与汉口全程公里的卢汉铁路(即京汉铁路)正式全线通车。京汉铁路使保定成为区内较早拥有铁路交通的城市,也打破了保定传统依赖水运和驿道的交通格局。

东淀?胜芳

历史上,天津旁边有一片水体叫东淀,白洋淀则被称为“西淀”。东淀位于今天河北廊坊市霸州、文安境内,位于大清河中下游,受大清河泛滥而成,故又称“溢流淀”,地处古白沟河、中亭河、大清河之间,又称“三角淀”。西淀白洋淀的水,从大清河、赵王河流出,经过东淀,与子牙河汇流后,流入渤海。

每到汛期,东淀还承担着防汛、分洪、泄洪的任务,西淀白洋淀收不了的洪水,沿大清河流入东淀,而东淀的水再向东经过过杨柳青,流入天津卫。

除了保护天津免受洪水威胁,从民国到建国初,这一水域是可以通小火轮的。白洋淀到东淀,再到天津,形成了一条沟通冀中地区保定至天津及沿途各县的水路运输,发展繁荣了沿途工商运输业和工商业。

东淀上有一座著名的城镇——河北省廊坊市霸州的胜芳,“胜芳”的名字是宋代定名的,取义“胜水荷香,万古流芳”。古代的胜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是清代直隶六大重镇之一。东淀总面积有二十五万余亩,其中百分之六七十属于胜芳。东淀物产丰富,胜芳人还会到杨柳青做生意。当时有一句话,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南有苏杭北有胜芳。”

(今日胜芳)

然而民国以来,由于东淀逐渐无法承收九河上游来水,逐渐干涸。20世纪50年代,东淀变成了季节湖。年上游修水库,大清河东淀断水,昔日的苇塘都种上了庄稼,东淀的“胜水荷香”变成了记忆。

今天胜芳古镇的旅游手册上还印有“离京津最近的水乡古镇”的说法,电影《小兵张嘎》也在胜芳取景。

胜芳是冀中抗战根据地,与天津也颇有渊源。年冬至年1月,接管天津市的党政机关的人员在距离天津35公里的胜芳集结,在胜芳组成了天津市各区政府和各部门、包括天津日报社及新华社天津分社、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胜芳张家大院)

天津:漕运门户、河海中枢

“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旧时天津因地处九河下梢,“九河”分别来自北京与河北,又与运河相通,所以与保定、北京有着紧密的水路联系。

(天津鼓楼)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三岔河口)

金朝年迁都北京,为保障首都粮食供给,年金朝将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时称御河)北端进行修凿,将原来的位于天津静海县独流镇的永济渠旧道改为向北经过三岔河口,然后通过潞河北上通州和北京。为了管理漕运,金朝在北运河的武清和南运河的杨柳青派驻巡检,并在三岔河口设立直沽寨。

元朝年在北京设立国都,对南方粮食运输需求大增。不论是通过京杭运河运送河漕粮,还是通过海运运送的漕粮,都必须经过天津。

明朝燕王朱棣从直沽三岔河口附近的南运河渡河南下,攻占当时的首都南京,夺得帝位。年,朱棣在直沽设卫筑城,赐名天津卫。年明朝迁都北京。通过天津运往北京的漕粮每年达到五六百万石。

(天津漕运图)

清代天津作为运河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年天津开埠后,天津成为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对外贸易的窗口,逐渐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

天津与北京密切联系自不必说。天津与保定的关联在天津开埠设立通商口岸后愈加密切。清代保定是直隶行省的首府。直隶总督下辖十一府、三厅、六州,直隶总督后来兼长芦盐政和三口通商大臣,经常往返于保定和天津。因为保定毕竟属于内陆,为方便管理通商和洋务,直隶总督常年在天津办公。年清廷发布上谕,对直隶总督的工作地点作了指示:“总督自当长驻津郡,将通商大臣衙署改为直隶总督行馆,每年于海口春融开冻后,移扎天津,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如天津遇有条件,亦不必拘定封河回省之制。”

河北腹地流来的河水方便了人们的水路交通,但也会带来洪涝灾害。年天津曾遭受严重的洪水。因白洋淀东堤决口,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相继猛涨,后相继决口,洪水汇成一片冲进市区。天津被淹两个月,街上行船,工厂停工,交通中断,受难群众达65万。新中国成立后,对海河水系进行了全面根治。

然而新的问题是上游的来水逐渐减少,河流日渐干涸,生活、生产用水难以为继。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津通往河北腹地的水上航运因此停止。北京、天津成为“无水之城”,天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启动了跨流域调水的引滦入津工程。去年,“南水北调”的长江水进入天津、北京,才大大缓解了华北两座特大城市“生命之源”的短缺。

“安新从来号水乡,他日归来共白洋”

府河、白洋淀、大清河、东淀、海河,南北运河,这些河流曾经相互连通,在京津冀的历史版图上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人文画卷。历史上,京津冀的相互连通,水在其中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高铁、高速公路替代了当年四通八达的水运,现代化、城市化的步伐不可阻挡,但京津冀发展的不平衡、生态环境的脆弱也使得大家必须正视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必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限制,树立一盘棋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解决新问题。

年,出生于白洋淀端村马家寨的辛璞田从水路搭本村渔船来到天津,考入直隶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天津早期著名共产党人于方舟创办的“新生社”。年经于方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理想,他和于方舟投身革命,奔走于燕赵大地,最终献出年轻的生命。年秋,中共天津地委在安新县端村召开农民运动大会。辛璞田受命前往参加并主持大会。于方舟曾在天津邵家园吟诗一首,送辛璞田赴端村:“安新从来号水乡,遂水烟波纤桨忙,风雨同舟三百里,他日归来共此航。十二连桥望端村,燕南赵北起红云,邵家园边欢相送,要凭双手扭乾坤。”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老一代共产党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情怀,也是当时近90年前京津冀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

时代不同了,挑战不同了,而使命永恒。

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京津冀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是设立雄安新区要直面的挑战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乃至中国发展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新一代共产党人同样怀着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规划这一“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要能够经得起千年历史检验,也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习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水城一体的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我们相信,解决好白洋淀的生态环境问题,就会为继续解决京津冀的水生态问题树立标杆,为解决京津冀的其他环境问题提供进一步的条件和制度资源。到那时,从白洋淀到海河,一定是一番返本开新的美好景象!(信息来源:悦享新区)

雄安新区讯息一站式发布,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hqunliang.com/tlyhxbxpxyy/75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