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州的重要地位之论述
无数政治人物、文人学者
都不乏赞誉之辞
有“漕运襟喉之地”之论
有“正当东西南北之冲,水路要会”之论
有“通州安,而京师亦安矣”之论
有“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之论
这些论述都广为流传
然而都拘于王朝版图之内
看通州的重要地位
尤其重在强调通州跟京师的关系
实际上
元明清时期
通州与世界紧密相连
至少在亚洲地区
通州已是一个国际重镇
是名副其实的“万国朝宗之地”
如通州籍作家王梓夫先生所言
“通州,通天下之州也。”
清代《光绪通州志》记载
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
于天德三年四月颁布诏书
决定自上京会宁府迁都燕京
随后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兴建中都城
为保证中都粮食等物资的供给
金海陵王还下旨开辟漕运
即利用金沟河引永定河水
开凿东至今天通州一带的运粮河
清代画家江萱《潞河督运图》(局部)
遂在潞县设刺史州
因是运粮河北端的终点
取“漕运通济”之意,改名通州
意为漕运为金都粮道
千万不能堵塞
年来
通州地区一直是漕运及仓储重地
通州有哪些地名与大运河相关?通州与大运河相关的地名很多,除了通州因“漕运通济”得名外,还有大运河北端漕运重镇张家湾,因元代初年,万户侯张瑄督海运而得名。通州城内的中仓街道,因明清时期,有皇家粮仓大运中仓而得名。通州古城东门“通运门”、通州城内“通流闸”、通州城西八里桥原名“永通桥”、张家湾城南的“通运桥”,通州区还有“粮食市”“江米店”“大河沿”“里河沿”“外河沿”“皇木厂”“码头”“盐滩”等地名都是大运河文化的产物。
6号线还有一站叫“郝家府”,也是以运河沿线古村名命名。这个村附近的运河故道中曾发现一艘古代运瓷器的沉船。
市政府边上有一条路,原来叫宋郎路,副中心建设后,更名“通济路”,因为市政府也在大运河边上,而大运河的作用,就是“漕运通济”。
通州的交通枢纽地位通州区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
历史上为交通要冲和漕运仓储重地
被视为“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
堪称“京师屏障”
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美誉
通州处于水陆交汇的重要结点
是东北朝鲜使臣
和南来诸国使臣
朝贡的必经之地
明正德吏部尚书、大学者李东阳
曾多次写诗描述
在通州见到外国使节的情景
留下了
“中华使者尘随节,南海倭儿布裹头”
等诗句
当时
通州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
经常可以看见来自
朝鲜、琉球、安南、日本等国的
使团和商队
从元朝开始
随着统一大王朝定都北京
和京杭大运河的贯通
通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水陆要冲”
交通十分便利
明成祖朱棣迁都
构建以北京为中心
依托长城
以辽东都司辽阳
大宁都司大宁城
北方重镇开原三个驿传节点
辐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
交通和驿传系统
依托京杭大运河及沿线各城市
构筑辐射南方各省
并与福州、泉州等
海港建立起通畅的联系
从东北地区、朝鲜半岛
通向北京的陆路和南方
相关各省、海上航路
通向北京的水路都要在通州交汇
鉴于通州在京城对外交通中的独特位置
从明永乐初
朝廷在通州设潞河驿
从陆路看
从北京到大宁城
从北京到辽阳
再到开原
并以此为中心
连接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
都要经过潞河驿
从水路看
从北京到京杭大运河
到运河沿线各城市
都要经过通州
随着金灭辽及北宋
占据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域
得以利用潞水东南部的入海口
和通向潞河的各漕河
均可把粮草物资经潞河运往通州
所以通州成为金中都东部的漕运重地
《北京水路歌》
四明古称文献邦,望京门外西渡江。
……
河西务,河合县,漷县相将迥城域。
张家湾上趋通州,半肩行李惟书籍。
我本江南儒,宦游至于此。
所经之处三十六,所历之程两月矣。
共经水闸七十二,约程三千七百里。
明清时期通州漕运经济的繁荣通州是漕运仓储之重地
通州仓地位独特
有“天子之外仓”的称谓
所以各朝对通州仓的安全十分重视
明清通州城经过四次建设
逐渐发展成熟
明清时期
通州经济繁盛
尤其商业发达
与漕运兴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可以说没有漕运的兴盛
就没有通州经济的发达
明清时期
朝廷在通州设坐粮厅关
由通州坐粮厅兼管
在通州城及周边
设有税口
光绪年间
摊派给通州坐粮厅
“税务正税银六千三百三十九两二钱六分,盈余银六千两。税口设在通州四门、杨富店、洪仁桥、浮桥、张家湾、新河口、崔家楼、东岳庙南北鹅房等处征收税银,晏公桥征收粮税,水南设役巡查,其税课仍归新河口报纳。”
以上关榷直接归户部管辖
税款为“国税”
直接上交朝廷
朝鲜使臣眼中的通州盛景道光年间,朝鲜使臣李遇骏到通州,所见“沿河而进,见巨舰累百只泊在岸下,上设彩阁,甚坚□,此乃江南商船。”有一种从南方来的商船,上下两层,成为楼船,十分壮观,无不称奇。
某使臣特意写下了《江南楼船记》,为今人留下了江南楼船的详细资料:“江南楼船,间间连舶,望之如画图中。东人初见,莫不叫奇,遂登船。船制极精致,设二层,下层载物,上层设门扉。入其中,四面开窗,窗皆贴琉璃。其中设椅桌、器玩、笔床、茶炉、名画、法书,板壁簾楹,皆涂丹雘,映水照耀。又有内室厨房馔龛,间架井井。”这类楼船不是普通民船,不仅体量大,而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可以供一家人在上面生活。
甚至还有使臣认为通州的繁华与皇都不相上下,如清光绪年间出使燕京的柳厚祚就是其中一位,他在《燕行日记》中写道:“入其城,左右市廛,饰以黄金。物货之盛,人物之繁,与皇城几为相等。”
大运河
孕育了通州
繁荣了通州
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今的城市副中心
已经不是简单的高楼大厦、水泥森林
而是现代风格的楼宇之间
点缀着别有运河风情的
绿荫长堤、白帆点点、荷塘月色的风景
今后
运河之上“我家就在岸上住”系列节目
会持续带您了解
大运河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今日嘉宾北京市文物局办公室主任
大运河文化专家杨家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