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的疑难易错点

肝脏疾病凝血障碍

肝脏疾病的凝血障碍概述:出血是肝脏疾病的常见症状。出血常表现为皮肤淤斑、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内脏出血(黑便、血尿等),且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成正相关。肝病出血的原因甚为复杂,涉及一期止血、二期止血、纤溶亢进和血小板异常等各个方面,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①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和抗凝机制发生紊乱;

②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消耗增多;

③异常抗凝物和血FDP增多;

④血小板减少及其功能障碍。

小结:肝脏疾病的凝血机制检查。

(1)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合成减少。

(2)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消耗增加。

(3)循环抗凝物质和血FDPs增加。

(4)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

细胞凋亡基因调控的分类

细胞凋亡是在基因调控制下的细胞自我消亡过程。现已证明,与细胞增殖和癌变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影响细胞凋亡,按其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启动和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如:C-myc、P53、Fos、c-rel、c-jun、Tcl-30、Fas、Rb等,另一种是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如:Bcl-2、Werners、Adenovirus等。但一些细胞外因素也可诱导细胞凋亡,如TNF、辐射及射线等。细胞凋亡基因亦受多种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调节。

正常骨髓象七种表现

1.骨髓增生程度: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例为3:1~4:1.

2.粒细胞系统:

约占有核细胞的50%~60%.其中原粒细胞小于2%,早幼粒细胞小于5%,中、晚幼粒细胞均小于l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于1%.

3.红细胞系统:

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其中原红细胞小于l%,早幼红细胞小于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10%.

4.淋巴细胞系统:

约占20%,小儿偏高,可达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

5.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系统:

一般均小于4%,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

6.巨核细胞系统:

通常在1.5cm×3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0,幼巨核细胞0~5%,颗粒巨核细胞10%~27%,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44%~60%,裸核8%~30%.

7.其他细胞:

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髓成分。不易见到核分裂象,不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正常。

铁染色的意义介绍:

1)缺铁性贫血时:

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低,甚至消失;铁粒幼细胞的百分率减低。经有效铁剂治疗后,细胞外铁增多;因此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性贫血及指导铁剂治疗的重要方法。

2)铁粒幼细胞贫血时:

出现较多环铁粒幼细胞,铁粒幼细胞也增多,其所含铁颗粒的数目也较多,颗粒也粗大,有时还可见铁粒红细胞。因此本染色可作为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方法。

急性溶血

多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子痫、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服用氧化性药物后等。

可突然发病,常见头、背、腹或肢体疼痛,以及呕吐、寒战和发热。腹痛可以十分严重,其肌肉的痉挛和强制被误认为需外科治疗的急腹症。严重者甚至发生周围循环衰竭、少尿或无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苍白、黄疸、心动过速其他贫血的表现明显。

凝血时间延长

缩短

(1)CT延长:

①较显著的因子Ⅷ、Ⅸ减少的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缺乏症;

②血管性血友病;

③严重的因子Ⅴ、Ⅹ、纤维蛋白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④继发性或原发性纤溶活力增强;

⑤循环血液中的抗涨物,如抗因子Ⅷ抗体因子搞体、SLE等。

(2)CT缩短:

①血栓前状态:DIC高凝期等

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脑血管病变、溏尿病行之有效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征、肾病综合征及高血溏、高血脂等。

凝血四项检查目的

患者住院做手术前,医生总会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4项检查,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

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g/L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主要诊断指标: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数低于×/L或呈进行性下降(肝病DIC时血小板数低于50×/L)。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4g/L(肝病DIC时<1g/L以下)。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DIC时超过60mg/L);

(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或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

(5)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理

一、血液高凝内、外源凝血系统被激活。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病毒),缺氧、酸中毒,小血管炎等均可造成小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胶原暴露而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系统发生凝血;同时血小板粘附于受损血管壁上聚集及释放其内容物,形成白色血栓。细菌内毒素及抗原抗体复合物亦可直接激活因子Ⅻ。

(二)组织促凝物及其他物质进入血循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如孕期宫腔内容物、组织损伤、肿瘤细胞破坏、溶血及血小板破坏等均具有组织促凝活性。

内、外源凝血系统被启动后,在血循环中形成凝血酶,后者促进血管内凝血加速发展,同时大量消耗Ⅰ、Ⅱ、Ⅴ、Ⅶ、Ⅻ因子和血小板生成凝血障碍。

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凝血酶、激活的因子Ⅻ、受损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激活物质以及缓激肽的释放均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酶转变为纤溶酶,后者为蛋白水解酶,可溶解纤维蛋白(原),使之降解为X、Y、D、E等碎片,称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FDP)。这些碎片可抗凝血酶,干扰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及干扰血小板的聚集及释放,进一步加重出血。

过敏性紫癜

一、血象

白细胞计数可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血小板计数正常,偶有轻度减少,但>80×/L.

二、出凝血机能检查

出、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良好,束臂试验阳性。

三、免疫学检查

血清IgA和IgG常增高,以前者明显;IgA-免疫复合物增高及IgA类风湿因子可阳性。

四、尿液

可有蛋白、红细胞及管型。

五、其他

血沉常增快。肾功不全时可有尿素氮及肌酐增高。

根据病史及皮疹特点,诊断不困难,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单纯皮肤型

需与感染性紫癜、药物性紫癜相鉴别,后者紫癜特点为无一定好发部位,非对称,亦不分批出现。尚需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后者的紫癜特点为散在小点状或片状,无融合倾向,不突出于皮表,不对称分布。

二、关节型

需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后者的关节红、肿、热、痛及游走性均较前者明显,且皮疹多为环形红斑或多形性红斑。

三、腹型

需与急腹症鉴别,后者有腹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体温升高,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白细胞明显增加。但须注意过敏性紫癜也可有肠套叠及肠穿孔。

四、肾型

需与肾小球肾炎鉴别,二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法区别,但后者无皮肤紫癜。

血友病临床表现

出血特点是延迟、持续而缓慢的渗血,可自发出血,但主要是轻伤后出血不易停止。因子Ⅷ、Ⅸ缺乏出血较重,二者临床表现无差别;因子Ⅺ缺乏症状轻,自发性出血者甚少见。因子浓度越低,出血越严重。

一、皮肤粘膜出血

最常见,多发生于轻伤之后,出现顽固的持续的渗血,可长达数日或数周之久,如鼻衄及拔牙后出血。

二、肌肉出血

皮下及肌肉出血,可形成血肿,多于外伤后数日始形成。时间久者血肿周围可形成伪包膜,称血友病性血囊肿,压迫和破坏周围组织。

三、关节出血

为血友病的特有症状,发生率约70~80%,轻型患者少见。主要发生于血友病甲,各关节均可累及,依次为膝、踝、髋、肘、腕、肩及手指小关节,先有疼痛和压痛,继之肿胀。轻者无后遗症,重者关节强直及畸形,相应部位肌肉萎缩。

四、内脏出血

血尿有消化道出血亦较常见,但较上三者为少。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5~7.8%,死亡率高,一般在硬膜外出血或蜘蛛膜下腔出血。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啊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hqunliang.com/tlyhxbxpxwh/5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