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打卡191216

第六章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贫血患者的护理考点一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1.病因和发病机制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如下:(1)需要量增加而摄人不足:常见于婴幼儿、青少年以及育龄期妇女。(2)铁吸收不良: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是铁的主要吸收部位,行胃大部切除或胃空肠吻合术后,因胃酸缺乏、肠道功能紊乱或小肠黏膜病变等可使铁吸收不良。(3)损失铁过多: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主要的病因。2.临床表现本病发展缓慢,有一般贫血的表现,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等。由于缺血缺氧,含铁酶及依赖酶的适性降低,患者可伴以下特征:(1)营养缺乏:皮肤干燥、角化、萎缩、无光泽、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变平,指甲条纹隆起,严重呈“反甲”、薄脆易裂等。(2)黏膜损害:舌炎、口角炎及胃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咽下困难或咽下时有梗阻感等。(3)胃酸缺乏及胃肠功能紊乱等。(4)神经、精神系统异常:烦躁、易怒、兴奋或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少数有异食癖(喜食生米、糨糊、泥土、煤炭等)。3.辅助检查(1)血常规:典型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较正常小,形态不一,中心浅染区扩大。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均减少,其减少程度比红细胞更为明显。患者多有血红蛋白g/L,血红蛋自的值可反应贫血的程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正常。(2)骨髓象: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正常。骨髓铁染色检查细胞外铁消失或明显减少,铁粒幼红细胞低于16%。(3)生化检查:血清铁降低,血清铁蛋白14μg/L,血清铁蛋白检查可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作为缺铁依据。4.治疗要点(1)去除病因:病因或原发病确诊后,积极治疗,这是纠正贫血防止复发的关键环节。(2)补充铁剂:首选口服铁剂:硫酸亚铁每次0.3g,3次/日;富马酸亚铁每次0.4g,3次/日;口服铁剂可同服维生素C每次mg,3次/日,胃酸缺乏者可同服稀盐酸促进铁吸收。只服铁剂不能耐受可使用注射铁剂,多用右旋糖酐铁剂肌内注射。5.护理措施;(1)饮食护理:进食含铁较多、营养丰富的食品是预防和辅助治疗缺铁性贫血重要措施,适当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有利于铁的吸收。(2)口服铁剂护理①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全量,在饭后或用餐之间服药,避免空腹服药,以减少药物的胃肠道反应。②口服液体铁剂时,尽量用吸管将药液吸至舌根部咽下,再喝温开水并漱口,避免牙齿及舌染黑;同时告知患者铁在肠内形成硫化铁可使粪便呈黑色。③同时服用维生素C、枸橼酸、琥珀酸以利于铁吸收避免与影响铁吸收的茶、咖啡、牛奶、蛋类同服。④口服铁剂有效者,其网织红细胞可在用药后一周左有上升;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需继续铁剂治疗3-6个月。(3)注射铁剂护理①铁剂注射应避开皮肤暴露部位,以免药液溢出致皮肤染色。②抽取药液后应更换针头,采用“Z"型注射法。③注射部位宜深且经常更换,局部热敷,避免硬结形成。④注射铁剂可有面部潮红、荨麻疹、发热等过敏反应,严重者有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甚至过敏性休克,故应备好肾上腺素,以备紧急抢救。(4)适当安排休息和活动:轻度贫血可卧床与活动相结合,,但应避免剧烈活动;严重贫血以卧床休息为主,根据其活动耐力安排活动,以不感劳累为宜。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hqunliang.com/tlyhxbxpxbl/740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