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技术士专业知识答案解析

一、A1

1、

A

肝硬化时,肝的糖原合成和储备量减少,肝将一些非糖物质转为葡萄糖的能力也减退,因而对血糖的调节能力降低,会出现低血糖现象。

2、

A

TRAP染色即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是毛白特征性的细胞化学染色。多毛细胞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不被左旋酒石酸抑制。

3、

D

几乎所有的肺炎链球菌对奥普托欣敏感,而其他链球菌耐药。可协助对肺炎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

4、

A

IMViC试验是靛基质(吲哚、I)试验、甲基红试验(M),乙二酰(VP、V)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的合称缩写,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5.D

硫酸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

6、

C

霍奇金病的骨髓象多为非特异性改变。若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找到R-S细胞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但阳性率不高,骨髓组织活检,可将阳性率提高至9%~22%。

7、

B

正常人粪便中可见多种结晶,如草酸钙、磷酸钙、碳酸钙等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病理性结晶有:①夏科-莱登结晶:菱形,无色透明,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性粒细胞破裂后嗜酸性颗粒相互融合形成。多见于阿米巴痢疾及过敏性肠炎的粪便中。②血红素结晶:斜方形结晶,棕黄色,见于胃肠道出血后的粪便内。③脂肪酸结晶:多见于梗阻性黄疸患者。

8、

A

艾滋病感染念珠菌在口腔黏膜可出现“鹅口疮”的特征表现。

9、

B

临床上,习惯将有D抗原者称Rh阳性,而将虽有其他Rh抗原而无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10、

E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11、

B

本菌一般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大量外毒素可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毒素能与敏感的心肌,肝、肾、肾上腺等组织细胞及外周神经,尤其与支配咽肌和腭肌的神经结合,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内脏出血和神经麻痹等严重损害。

12、

E

正常人体表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微生物。

13、

E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肠道病毒。

14、

E

肺炎链球菌和A群链球菌均为革兰阳性球菌,军团菌营养苛刻,铜绿假单胞菌在麦康凯上形成微小无光泽半透明菌落。肺炎克雷伯菌有时菌落呈黏液型,用接种环挑取时呈长丝状,生化反应特征是触酶阳性、脲酶阳性、氧化酶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大多数菌株发酵乳糖。

15、

D

该题考查的是基础理论知识点。杂交瘤技术中的PEG为细胞融合剂,不是HAT选择培养液的成分。

16、

C

胎儿肾成熟度检查:肌酐测定结果判断:①妊娠34~36周时肌酐≥.4μmol/L,足月妊娠时肌酐≥.5μmol/L。②危险值为<.4μmol/L。③安全值为>.5μmol/L。④.4~.5μmol/L为临界值。从妊娠中期起,羊水中肌酐逐渐增加。本试验主要反映胎儿肾小球的成熟度。

17、

B

随机尿这种标本不受时间限制,便于留取。但此尿标本,仅反映某一时段的现象,且易受多种因素(如运动、饮食、用药、情绪、体位等)的影响,可致尿检成分浓度减低或增高。

18、

B

免疫透射比浊分析实验要求溶液中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子应足够大,分子太小则阻挡不了光线的通过。

19、

D

军团菌在MH-LH培养基上可产生褐色色素,此种色素是由于酪氨酸或L-苯丙氨酸羟化酶介导的黑色素形成。

20、

A

尿路感染常见的病原菌80%是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占尿路感染的70%以上,其次为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肠杆菌、沙雷菌、沙门菌等。

21、

A

LDL受体对含ApoB和ApoE的载脂蛋白有高度的亲和力。

22、

D

CD41为巨核细胞系分化发育过程中特异性标记,而根据中国急性白血病分型标准,巨核细胞白血病归于M7亚型。

23、

D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对营养有特殊要求,培养时必须添加含有Ⅴ、Ⅹ因子的新鲜血液。

24、

C

每升尿内含血量达到或超过1.0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为肉眼血尿。

25、

D

C3b受体是一种免疫黏附受体,与C3b结合后,促使B细胞活化,它不能识别抗原。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表达于所有成熟的B细胞表面和大多数B细胞瘤的表面,其作用为结合特异性抗原。

26、

B

白血病初步诊断主要依靠骨髓涂片检查,而其他检查都是在骨髓涂片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用于进一步分型。

27、

A

免疫性溶血反应包括:溶血反应,非溶血反应,过敏反应,荨麻疹,非心源性肺水肿,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或血浆蛋白的同种(异体)免疫等。

28、

B

鹦鹉热衣原体有自然免疫源性,可引起人畜共患性疾病-鹦鹉热。

29、

D

副溶血弧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有一端鞭毛,运动活泼,无芽孢,无荚膜,能够产生耐热性溶血素;培养对营养需求不高,但需要加入适量的氯化钠。

30、

A

卡波氏环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白血病、铅中毒、脾切除术后等。

31、

A

在肠道中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在肠菌的作用下生成胆素原,20%~30%的胆素原被肠黏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只有少量经血循环入肾并排出。肠梗阻时使肠道中胆红素生成的胆素原减少,故尿胆素原排泄也减少。

32、

A

过敏性紫癜是由于血管壁异常所致,与血小板无关,血小板计数正常,发作时白细胞通常计数增高。

33、

A

胰岛素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特殊蛋白受体,胰岛素发挥作用时首先与之结合,胰岛素发挥生物活性效应的强弱和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力有关,受体降解可能在溶酶体中进行。

34、

B

白喉棒状杆菌能吸收亚碲酸盐,并将碲盐还原为碲元素使菌落呈黑色。

35、

E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骨髄象特点包括,偶有“干抽”现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增多,各系各阶段比值及形态大致正常,骨髓铁减少或消失。

36、

E

抗原过量检测是在抗原抗体反应完成出现第一个峰值后再加入相同的抗原。

37、

D

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在AMI发病后1~3h血中浓度迅速上升,6~9h达峰值,12h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心肌酶,因此可以作为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38、

E

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示增生低下,三系造血细胞减少,这样的血常规和骨髓象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

39、

A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各种白血病、再障、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具有诊断价值,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亢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0、

A

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其中以IgG1含量最多。

41、

A

①大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12~15μm,胞核椭圆形稍偏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而均匀。胞质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天青胺蓝颗粒。②小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6~9μm,胞核圆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聚集紧密成大块状。胞质量很少,颇似裸核,如可见,呈淡蓝色,一般无颗粒。

42、

D

出血时间主要反映一期止血状况,其延长表明血管或血小板异常。

43、

C

当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维生素C(>mg/L)、亚硝酸盐,或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代谢产物时,可因其抑制偶氮反应,使胆红素检测呈现假阴性;尿液中含有吩噻嗪类或吩嗪类药物时,可使胆红素呈现假阳性。

44、

C

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观察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内。

45、

C

生物转化常通过二相反应:第一相是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第二相是结合反应。

46、

B

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环境中常以芽胞存在。

47、

A

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在胃及肠道中被消化液破坏,故显微镜检验为阴性,必须通过隐血试验来证实。

48、

C

一些器官和组织产生不同的补体成分,但主要器官是肝脏。

49、

A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包括抗原抗体的4种结合力: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及亲和力,还有抗原抗体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50、

C

B群链球菌,是新生儿肺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的病原体。

51、

A

由于从水中检出病原菌比较困难,所以用大肠埃希菌作为水被粪便污染的主要指标,用测定大肠埃希菌群数来判定水源被污染的程度。

52、

C

骨髓检查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如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诊断价值,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疗效或判断预后。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3、

C

由题干可知幼红细胞和中幼红细胞内铁含量高,而且在幼红细胞的核周可见环形铁粒沉着。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特征为骨髓红系增生,细胞内外铁明显增多,并出现大量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显而易见该题正确答案是铁粒幼红细胞贫血。

54、

C

艾滋病患者的血中,Th亚群显著减少,是诊断该病的指标之一。

55、

E

禁忌症: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56、

C

支原体能通过除菌滤器。

57、

B

抗球蛋白试验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分为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58、

B

T细胞表面有特异性绵羊红细胞受体,当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后,T细胞表面会结合数个绵羊红细胞。

59、

D

在接种KIA培养基时,直立层要穿刺接种,会联想到半固体穿刺接种观察动力,但KIA是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是观察不到细菌动力的。

60、

A

抗体属于球蛋白,其颗粒表面多为亲水基团,可吸引水分子,在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从而阻断蛋白质的聚集,防止溶液中蛋白质沉淀析出。

61、

B

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在35~fl范围内将白细胞分为3群,位于90~fl的单个核细胞区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

62、

D

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本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性疾病,是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对某些物质发生过敏反应。其基本病变是广泛的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及渗出性出血和水肿。

63、

B

尿沉渣检查标准化要求:检查细胞,应观察10个高倍镜,检查管型,应在观察20个低倍镜视野。

64、

E

在血循环中胆红素主要以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和运输,除白蛋白外,α1-球蛋白也可与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血运输到肝后,在膜上与白蛋白解离,并被肝细胞摄取。

65、

B

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尿中能检出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即B-J蛋白,对诊断骨髓瘤有重要意义。

66、

B

篮细胞增多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出现在慢性粒细胞中。

67、

A

凝胶过滤法的原理是根据分子量的不同进行分离;离子交换层析的原理是根据分子电荷的不同进行分离;亲和层析是采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以抗IgG抗体为固定相进行分离,可获高纯度IgG。

68、

A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69、

E

慢性淋巴细胞骨髓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40%为最主要的诊断依据。

70、

C

Ⅲ型超敏反应是指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71、

C

血红蛋白尿不见红细胞或仅见红细胞碎片,尿隐血试验阳性。

72、

E

男性血中GGT含量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前列腺有丰富的GGT有关。酗酒会引起GGT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饮酒量有关,诊断疾病时必须排除这一因素。

73、

C

蠕形住肠线虫,又称蛲虫:可异位寄生于阴道、尿道等部位。主要症状是雌虫在肛周爬行产卵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皮肤奇痒。异位寄生可导致明显损害,如阴道炎等。

74、

A

晨尿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浓度较高,是检查妊娠的最佳尿液标本。

75、

B

缺铁性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76、

B

试带法只对白蛋白灵敏,微量白蛋白属于肾小球选择性蛋白尿,为小分子蛋白。

77、

D

O型血作为“万能血型”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接受使用,Rh血型必须相同。

78、

C

AML-M3的白血病细胞是早幼粒细胞,又称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79、

E

血管壁止血功能包括①收缩反应增强;②血小板的激活;③凝血系统激活;④局部血黏度增高;⑤抗纤溶作用。

80、

C

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为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81、

A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如加热、机械振荡、酸碱、乙醇等均可使其失活;在0~10℃下活性只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分钟可使血清中绝大部分补体组分丧失活性,称为灭活或灭能。

二、A3/A4

1、

A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获得性疾病。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的起源细胞。

B

再生障碍性贫血三个细胞系减少,白细胞常低于2×/L,粒细胞显著减少,多为淋巴细胞,骨髓巨核细胞减少,全片不见或仅有数个。

2、

A

AFP是原发性肝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肿瘤标记物。

B

AFP含量明显升高见于:①原发性肝癌;②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③生殖系统肿瘤和胚胎性肿瘤;④妊娠。

3、

A

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患者的结果明显延长。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vWF:Ag是测定血管壁的试验;PLT是一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TT是属于纤溶活性测定的试验,都在正常范围。

D

患者舅舅有类似发病,说明与母亲的家族遗传有关。而血友病是性连锁隐性遗传疾病。

C

血友病是X染色体伴性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

E

血友病甲是凝血因子Ⅷ缺乏引起的,血友病乙是凝血因子Ⅸ缺乏引起的。凝血因子Ⅺ缺乏属于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已不属于血友病范畴。

B

男性儿童,经常发生轻微外伤后膝部血肿,要想到血友病可能,特别要注意询问家族史,了解兄弟姐妹,舅舅,叔叔有无类似情况发生。

三、B

1、

A

C

E

浆膜腔积液的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

颜色

临床意义

红色

见于穿刺损伤、结核、肿瘤、内脏损伤、出血性疾病等

乳白色

见于化脓性感染、真性乳糜积液、假性乳糜积液。有恶臭气味的脓性积液多为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所致

绿色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棕色

阿米巴脓肿破溃进入胸腔或腹腔

黄色或淡黄色

可见于各种原因的黄疸

黑色

曲霉菌感染

草黄色

多见于尿毒症引起的心包积液

咖啡色

内脏损伤、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及穿刺损伤等

2、

B

营养培养基指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血液、生长因子等特殊成分,如血琼脂平板、巧克力血平板等。

D

鉴别培养基加入了特定作用底物和指示剂,可对细菌进行鉴别,如糖发酵管、克氏双糖铁培养基等。

A

基础培养基是指含有多数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如肉汤培养基、营养琼脂等。

3、

A

当发生寄生虫尤其是肠道寄生虫感染时,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B

当出现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可发生核象左移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毒性改变。

C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或过敏原的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增高最为显著。

E

棒状小体(Auerbody)是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呈紫红色的细杆状物质,它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见到Auer小体就可确诊为髓系急性白血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hqunliang.com/tlyhxbxpxwh/52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