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RBC)

男:(4.0-5.5)×/L女:(3.5-5.0)×/L

★血红蛋白(Hb)

男性:-g/L女性:-g/L

红细胞/血红蛋白

增多↑

1、相对增多: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血液浓缩,血中各种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相对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2、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患者,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生(长期慢性缺氧)3、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L。

减少↓

1、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常由出血引起,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2、生成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再碍;如骨髓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②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

3、红细胞破坏(即溶血)过多:   ①包括红细胞内异常:如自身红细胞膜结构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酶活性缺陷,导致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等;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导致的血红蛋白病等。   ②红细胞外异常:如血清中存在红细胞抗体或补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脾亢等

贫血

轻度贫血:Hb量在>90g/L;中度贫血:Hb量在61~90g/L;重度贫血:Hb量在31~60g/L;极重度贫血:Hb量<30g/L;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末梢血:(4.0~10.0)×/L

中性粒细胞

★0.50~0.70(50%-70%)

增加↑

(抗生素)

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中毒、急性大出血、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

减少↓

①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感冒)、寄生虫感染(疟疾)②物理化学损害③血液病④过敏性休克、重度恶病质⑤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异常改变

①核象变化:核左移(年轻RBC多)核右移(老的多)重症感染②毒性变化与退行性变在严重感染或中毒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可出现中毒颗粒,或胞浆内出现空泡,核膨胀或核固缩等变性。

★淋巴细胞

★0.20~0.40(20%~40%)

增多↑

1、传染病(病毒、结核)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

2、血液病(白血病)

3、其他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

减少↓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

单核细胞

增多↑

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长期慢性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①过敏、寄生虫★(虫子酸过敏)②药物:头孢类抗生素等③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

伤寒、副伤寒、大创伤;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其他↓

血小板计数(PLT)

★(~)×/L生存期为8~11天

作用:①营养、维护、保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②参与止血和凝血,促进血液凝固。

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造血功能损伤(再障、白血病)

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体外循环

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④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⑤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磺胺药、氯霉素、甲砜霉素、阿司匹林、噻氯匹定、阿加曲班、肝素钠、依诺肝素、磺达肝葵钠、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毒性药等

红细胞沉降率

(血沉,ESR)

★男性0~15mm/1h女性0~20mm/1h

增快↑

1.生理性增快: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2.非病理性增快见于: (1)炎症 结核病、急性感染所致的炎症(2)组织损伤及坏死 (3)恶性肿瘤是鉴别恶性和良性肿瘤的重要指标之一 (4)高球蛋白血症 (5)贫血,贫血越严重,血沉增快越明显。 (6)高胆固醇血症。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的治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whqunliang.com/tlyhxbxpxwh/19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