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怎么区别再生障碍

0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概念

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获得性疾病。

再障:先天性、获得性(原发性、继发性)

0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

继发性再障的病因主要有:

①药物和化学因素如氯霉素、治疗肿瘤的细胞毒药物苯、杀虫剂等;

②感染因素: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

③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同位素等;   

④内分泌因素:如腺脑垂体功能减退症及其他因素如妊娠并发AA。

0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目前公认的有:

①造血干细胞异常;

②造血微环境缺陷;

③免疫机制异常;

④遗传倾向。

0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

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而肝、脾、淋巴结不肿大。

  

急性AA: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贫血呈进行性,常伴有严重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并常有内脏出血;半数以上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此型又称重型再障-Ⅰ型。

慢性AA:起病缓慢,病程进展慢较平稳,病程较长,一般在4年以上,有的可长达十余年。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轻,此型又称轻型再障。如病情恶化,转为重型AA,称为重型再障-Ⅱ型。 

05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检查及鉴别诊断

1、血象与骨髓象特点:

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可有小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极低,血小板计数早期减少。   

骨髓各穿刺部位大多增生不良,但也有个别部位呈暂时增生,正常造血成分被脂肪组织取代。   

三系减少,白细胞常低于2×/L,粒细胞显著减少,多为淋巴细胞,骨髓巨核细胞减少,全片不见或仅有数个。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小粒:左为正常对照,有核细胞较多。右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核细胞少见,近似空网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左为正常对照,可见各系各阶段的细胞增生。右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核细胞增生极度低下,视野中只见到一个淋巴细胞。

2、骨髓病理组织学检验:

骨髓增生减退,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容积比降低(小于0.34)。造血细胞减少(特别是巨核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并可见间质水肿、出血甚至液性脂肪坏死。骨髓活检对再障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活检:左为正常对照,右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见脂肪组织增多,期间散布着少量细胞。

3、再障的诊断标准如下:

  

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②一般无肝脾肿大;   

③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等检查);   

④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4、急性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见下表。

5、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AA与PNH不发作型鉴别较困难,但本病出血及感染均较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不增高;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常大于正常,骨髓中红系增生较明显;细胞内、外铁均减少;经溶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AA与MDS中的难治性贫血(RA)鉴别也较困难。但RA以病态造血为特征,外周血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幼稚白细胞及畸形血小板等。   

3)再生障碍危象: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急性停滞,本病亦可称为急性造血功能停滞。血中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此病可在短期内恢复。   

4)其他疾病: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转移癌、巨幼细胞贫血、脾功能亢进等疾病都可有外周血的三系减少,但患者有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骨压痛;外周血有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白细胞;骨髓象特征都与AA明显不同。

06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Hb小于~g/L,网织红细胞小于1%,绝对值减少,Hct下降。MCV、MCH、MCHC多在正常范围内。白细胞和血小板形态正常。   

(2)骨髓象:增生活跃,少数低下,红细胞系成熟停滞在早幼红细胞前阶段,幼红细胞极少或缺如,粒红比例明显增加,少数巨核细胞增加。

#再生障碍性贫血#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whqunliang.com/tlyhxbxpxwh/11000.html


当前时间: